中国文字的发展史

2023-03-28

中国文字的发展史


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


一、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甲骨文,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的记录,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


金文,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


二、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


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


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碑刻《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杨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yóu)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 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


2、隋唐五代


南帖北碑发展至隋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1、平正淳和 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2、峻严方饬 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3、深厚圆劲 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

  4、秀朗细挺 如《龙藏寺碑》等。


三、中国书法文体全部确定


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的"二王颜柳"余韵。


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


宋朝:如果说隋唐五代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 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


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晋唐


晚明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


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羁、愤世疾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如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遇止的情绪表现。晚明的帖学也同时进一步光大发扬,姜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等人在刻意尊守传统的时候,力图表现出新面貌,或以淡墨书写,或改变章法结构等。但由于帖学长时期传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认识,调整,某种疾弊也日益加深,出现了帖学的颓势。此时,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从热衷于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碑学作为一种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开创了新天地,如果说,帖学家们力图寻找质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话,那么这种愿望在碑学那里实现了。